职教集团
 首页 | 集团概况 | 机制体制 | 它山之石 | 合作共享 | 社会服务 | 政策法规 | 特色与创新 | 最新动态 
它山之石
 它山之石 
它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它山之石 > 它山之石 > 正文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标准体系,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2019-06-05 09:10  

 

 

  20191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 案》,明确了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从《决定》到《实施方案》:

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解决基础问题(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发展规模问题(解决生存问题) (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

 

3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恢复探索阶段向健全与完善阶段转 变,由解决生存问题向关注发展问题转变。

 

4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双高”建设计划从《决定》到《实施方案》:一个新的发展阶。

 

由《决定》到《实施方案》,表明职业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已 经基本完成,需要切实落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目标——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

 

主线——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路径——深化改革,解决难点问题

 

核心——提升质量,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

 

保障——制度创新与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时代背景:

 

1技术发展:工业1.0—工业2.0—工业3.0—工业4.0

 

2人的发展:被动—主动,单一—多元

 

3创新需求:模仿—参与—自主

 

  当前,我们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新的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左右着产业转型升级影响传统职业的生存和发展。

 

产业结构变化带来人才结构变化 :

 

一是低科技含量的传统产业部门和业态将被高科技含量的新 兴产业部门和业态所替代,需要大量科学研究人才和创新创业型 人才作支撑。

 

二是在价值链低端聚集的产业将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攀升这个过程意味着服务业对人才需求不断加大,需要大量技术研发 和营销管理类人才作支撑。三是生产和服务环节将注重用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 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现场工程师 和技术人才作支撑。

 

三是生产和服务环节将注重用精细化生产和流程优化 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现场工程师 和技术人才作支撑。

 

生产形态变化带来人才素质的变化

 

一是智能工厂里的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主要是产 品的设计者和智能生产系统的管理者,需要极高的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小批量、个性化生产将成为主流,新的业态将模糊 设计者与制造者之间的界限,跨学科和专业能力成为新的人 才特征。

 

三是将产生一批新的互联网+技能领域,与对传统技能 人才要求不同,他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对 智能网络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需求

 

变化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如何适应?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如何适应?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适应?

 

二、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中国职业 教育发展历史新阶段

 

1、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有30多年的年均增长率接近

 

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中国奇迹” 。

 

2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的重心不再是速度、数量和规模,而是发展质量。

 

3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是劳动力、土地、环境的 低成本吸引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

 

4随着中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低成本的吸引力、 驱动力明显减弱,正面临高中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 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两头挤压。

 

5中国制造产业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 ,产品技术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6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 ,制造业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也愈加严峻,迫切需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 进水平对标达标,发起一场中国制造的质量革命。

 

7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要大幅度提升, 整体经济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

 

8目前,中国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仍较大,如2016年美国劳动生产率约为中国的8.4倍,日本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7.6倍。

 

9提高劳动生产率,首先要提升劳动力质量,使知识、技能和管 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到提升。

 

随着当前中国向产业链、价值链上游转移,中国制造 的产品逐渐向高附加值产品过渡,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的需求将继续不断上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传统产 业的升级改造,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等等,迫切需要 一大批相关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1经过5-10年左右时间,实现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

 

2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3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4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5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 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主题

 

   十八大以来,国家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 作”作为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重点,职业教育模式 被高度凝炼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从宏观到 微观,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教改革创新的主线。

 

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1月):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批示(2014年) :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 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 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20146月):

 

健全企业参与制度。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 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 要办学主体作用。

 

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20179月):

 

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改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十九大报告: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12):

 

1.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

 

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完善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

 

调整,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

 

3.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

 

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4.鼓励区域、行业骨干企业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共同组建产教

 

融合集团(联盟)。

 

深化产教融合需要协调机制

 

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1、拓宽企业参与途径

 

2、深化“引企入教”改革

 

3、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

 

4、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调创新和成果转化

 

5、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

 

6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

 

根据调研得到的判断: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体系尚在建构中,许多操作性的机制、

 

工具极其缺乏。

 

2很多产业聚集地区,探索出了特有的区域产教融合方式,一些

 

职业院校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努力需求突破,但是区域产教融合的

 

程度,整体而言仍然很低。

 

3随着政府投入的不断增加,职业院校获取资源的方式从“向下

 

看”转变为“向上看” ,且正在逐步改变职业院校的行为方式。

 

谁来协调企业的参与

 

企业参与的不同偏好如何合理引导

 

非参与企业“搭便车” 问题如何解决

 

如何解决校企间“可信承诺”问题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

 

契约不完备带来各方权益难以保障

 

合作行为监管的缺失

 

如何解决合作中的集体行动困境

 

鼓励多方参与的制度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各参与主体的沟通对话机制尚需健全。

 

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成效不显著。

 

鼓励企业参与的政策激励机制亟待完善。

 

规范合作各方行为的约束机制不成体系。

 

多元化校企合作监督评价机制有待建立。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国家层面

 

难以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产教融合的操作性空间有限。

 

1、从学校层面来看,无论其办学主体是行业、企业,还是地方政

 

府,单个学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很难以一己之力满足整个区域

 

产业人才需求,力量极为有限。

 

2、从区域层面着手做好产教融合区域规划这篇大文章,是一种更

 

具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方式。

 

构建区域产业、职业教育“技能开发共同体” ,促进区域产教融合

 

1由政府统筹职业院校、企业资源,建立产学研互动合作机制,有 效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研发难题,提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2、区域产教融合是政府统筹引导下的校企全方位对接与融合,只有 在这个层面上将其规范化、体系化,构建区域产业、教育“技能开 发共同体” ,才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最为可行的方案。

 

第一,加强区域统筹,促进省域或地市域职业院校(包括应用 型本科)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匹配

 

第二,建立区域产业需求清单与院校供给清单,推动区域中职、 高职、应用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专业水平与产业水平对接。

 

第三,在智能制造、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区域职业院校要 帮助企业应对技术进步、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劳动力开发与教育, 具体包括新员工需求、现有员工的转岗、培训与提升。

 

第四,产业发展过程中工艺的改进、技术的革新、产品的推广 等都需要职业院校对其有所支撑,促进区域产学研合作是职业院 校功能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

 

(一)政策突破:在地方政府层面先行先试,实施 激励企业参与的优惠政策。

 

(二)理念更新: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理念, 形成互利合作,多方共赢的格局。

 

(三)构建机制:健全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

 

(四)找准切入点

 

1如何有效地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

 

2如何有效地利用校企合作创新教育组织形态。

 

3学校如何有效地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化。

 

产教融合的太仓经验:

 

1、太仓产教融合的基本情况:

 

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融合度较高; 职业院校与若干德资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开展深度合作;接近原汁原味德国双元制学徒培训。

 

2、两种合作治理模式: 一种是接近德国工商行会的治理模式,太仓职业中专与舍夫勒 (太仓)培训中心和海瑞恩(太仓)培训中心的一对一合作。 另一种是具有较强的PPP色彩,由克恩-里伯思、慕贝尔、学校 及太仓开发区政府三方共同出资组建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 中心,采取“一董三委”(董事会、培训委员会、考试委员会、 教学委员会)的治理架构。

 

  两种治理模式通过整合资源,提高了集群竞争优势,大大 降低了交易成本。在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内容实施以及学习质 量评估等方面均借助了德方已有的成熟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避 免了冗长的课程开发过程,节约了资源和时间,同时,由于有 了校企双方共同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企业和学校对于学生质 量等有着较为清晰的预期,从而减少了校企合作和沟通可能存 在的误解和摩擦。由于有培训条例及职业资格考试的约束,避 免了学生被当做廉价劳动力使用,保障了学生的权益。

 

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

 

1、企业间技能合作的基础是有组织的竞争 太仓市的欧洲企业成立了“欧商协会” ,彼此之间达成了减少恶性挖人的君 子协议,参与协会的企业就工人工资和雇佣等方面进行协商,并达成协议, 一是确定同等水平的工人工资在大体接近的水平,二是尽可能减少减少相互 挖人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相互之间 挖人的风险得到了控制。

 

2采取完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而不是点对点校企合作的方式满足企业技能 需求。

 

3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是建立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合作形态要兼顾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

 

4产教融合系统的构建需要政府的扶持。

从制度匹配的视角看,太仓模式的重点是改变行业 内企业治理机制,将特定区域集聚的同行业企业之间的 “完全自由竞争” ,通过企业间协调改变为“有组织的 竞争” 。这种模式改变了产教融合治理模式,从而提高 了企业和员工对技能投资的激励。

 

关闭窗口
 

Copyright(C)2018  潍坊 职教集团    ALL Rights Reserved  

您是第 位访问者